•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在希尔维亚城中

    在希尔维亚城中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2007

    主演:皮拉尔·洛佩斯·德·阿亚拉,艾克萨维尔·拉菲特,GladysDeussner,MichalBalerdi,Gladys Deussner,Michal Balerdi 

    导演:何塞·路易斯·格林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艾娃

    • HD

      追梦赤子心

    • HD中字

      夜走鬼城

    • 正片

      PLAY! 输赢怎样都行

    • 正片

      福山雅治LIVE电影 言灵之幸夏

    • 正片

      幕后英雄

    • 更新HD

      春の画

    • 更新HD

      冰的融化

     剧照

    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1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2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3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4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5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6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16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17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18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19在希尔维亚城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看完后有印象的画面

    打开的行李箱,衬衫挂在门上,很不精心打理的一次旅行。
    地图,笔和本,笔是铅笔而不是圆珠笔,所以我猜那本是速写本而不是日程本。

    苹果和闹钟,那么是打算长住的一次旅行吗?

    他像是在发呆,光线很昏暗,但表情很明亮。虽然还不了解他是怎样的处境,但看着那样的表情就不会担心他是个失魂落魄的人。

    拿着地图出旅店的样子像极了我每次一人出门时的状态,在维也纳和佛罗伦萨的我也是住这种小巷子,墙砌得高高的建筑和窄小的挂着招牌的门,阳光只有正午才能照上地面。

    露天cafe,刚刚到达一个城市时的懒散和百无聊赖,需要一些这里的阳光和汽车尾气来对它熟悉起来。心不在焉和拘谨闹出的笑话也是常有的。

    开始干正经活了,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美好的东西,满脸都是欣赏的表情,目光非常柔和,我这才知道男人看美女的目光竟可以这样丝毫不带一点情色和猥琐。就连铅笔都忙得很欢快。

    面目稍显平庸的金发妞有着非常亲切的笑容,所以竟也变得迷人起来了.只是她终究被后面那个黑发妞比了下去,主角登场。

    这种兜兜转转的小城最容易迷路,一次一次跑过同一个地点也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如我一样的路痴).总之,在好几次欲言又止之后,他们终于说上话了。

    女主笑起来比面无表情要可爱多了,脾气也很好,我100%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着迷。

    下车后的风景猛然间就变得无趣了。那些淡奶油色的古建筑墙壁再也没有了它的韵味。原本那么温馨的背景仿佛从来没存在过。

    女人们也是。一个生动的神情都找不到了,即使偶有好看的五官也让人的目光难以停留,本来很美的金色长发被风吹得让人心烦意乱。

    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和前一天比起来,过的可真够快的。

     2 ) 长评 | 声音笔触

    文 / Annihilator


    城市中的一个丁字路口。
    一个女孩飞奔而过……她的脚步声在街道上急促而沉重的敲打着,泛起一阵空心的回响,夹杂着一点钥匙摆动的叮当声。远处走过几个行人,隐隐传来只言片语。紧接着,一阵巨响闯入;是轮子在路面上划出的声音。我们出神地看着男人拉着行李箱从镜头里远去,直到被右后方不知什么语言的嘟囔(它是如此得近,以至于像是有人对我们耳语)和缥缈的歌声给打断。这时,我们注意到了早晨清脆的鸟鸣,它们之前一直潜藏在底噪中,现在渐渐响亮起来——就这一会儿工夫,又有一只乌鸦加入了合唱。歌声还在继续,但歌唱者的位置似乎在不断变化着。街道上空了片刻。
    伴随着一两声警笛(大概?),一个男人走出了街边的屋子。奇怪的是,他和众多路人——比如此刻从他身后经过的那个牵着狗的女人——有着肉眼可见的不同,这种不同虽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却清晰地显示出他是镜头里的主角。现在他走过我们身边,或者应该说走过摄影机的身边,手上的地图发出纸质材料被风吹起或被揉皱时会发出的那种美妙的爆裂声;但这是不对的,隔着这样的距离,声音不该这么响,不……
    我们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新的声音在向我们持续地涌来:一辆自行车带着车铃震动的颤音经过,被孩子们的背影和脚步声挡住;起初像是风声、又像是海浪声的声音,最后发现是一辆小汽车;哪怕闭上眼睛,从皮鞋不均匀的摩擦声中我们就能听出,一个跛脚的人在走路。先前模糊的语言现在变得可以分辨了:德语标志性的音节在忽高忽低的声线中浮现;西班牙语的韵律很容易听出来;有人大叫了几声,是法语吗?我们再次听到了鸟鸣声,其实它从未消失过,但这一次它与弥漫的钟声搅拌在一起。一对母子走过,步伐整齐划一得有些幽默。数不清是第几辆自行车了。猝不及防地,我们从丁字路口被卷入了半空,在这里钟声覆盖了所有一切,只有鸟鸣比以往更凄厉地捍卫着属于它们的战场……

    以上便是何塞·路易斯·格林《在希尔维亚城中》的第一个室外镜头,一个长达两分钟的固定镜头。语言仅能概括镜头的很小一部分,但这足以使我们确定,比起城市的画面,这部电影更关心它的声音

    不过,这段描述所采用的相对真实的口吻只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段,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将这里所说的声音与现实中的感官轻巧地等同起来。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种等同——即力图以电影的声音还原出现实世界的听觉体验——如今成了许多现代“现实主义”电影在声音设计层面的目标,而越来越精良的后期混音技术则让它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但《在希尔维亚城中》显然不在此列。

    事实上,对于任何耳朵敏锐的观众而言,《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系统都是高度“不自然”的:声音时常太响、太近,或太过密集;不同距离的声音交织于同一个声音平面;声音的变化曲线与声源的移动不匹配;宽阔的环境声与点状的物件声的混合方式明显有悖于现实……

    男人向远处走去,声音几乎没有变化

    所有这些特质,都让本应完全同步于画面的声音现在与前者之间产生了微妙但无法忽略的错位,并使我们产生一种感觉,似乎这些声音并非从镜头彼端的物理空间中传来,而是来自一个漂浮在画面之上的、独立的知觉层次。

    JeanChristophe的一篇极好的豆瓣文章中,“无空间的声音”作为电影声音设计的一种特别方向被提出,它非常恰当地描述出了《在希尔维亚城中》的这种声-画的半错位状态。这里的“无空间”并不仅指那些完全拒绝立体声的电影;事实上,由于空间在电影中永远首先由画面锚定,所以任何与画面脱节的声音都会被驱逐至空间之外,成为游离的幽灵。无空间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种经由某种扭曲而变得“不自然”、以至于我们无法相信其是从影片的空间中发出的声音;而无论是录音的失真、配音与声源的错位、缺乏空间感的单声道声音,还是如《在希尔维亚城中》这样在多声道系统中与听觉常识不符的音轨编排,都是制造扭曲的手段之一。

    与空间的解绑并没有使声音消亡,反而使它更加醒目,甚至构成了一种强调:就像布列松电影中相当抓耳的脚步声与物件声一样,《在希尔维亚城中》的无空间的声音系统让我们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强烈地被城市的声音所吸引;与之相比,那些令人沉浸在真实空间的幻象中的声音系统,反而往往使人忽略了声音的存在。后者是如此费尽心力地模拟出一种自然的、现实的听觉感受,以至于当它们真的有能力做到以假乱真之时,我们也就——恰如在真正的现实世界中那样——在视觉对注意力的牢牢占据之下,将声音遗忘为背景中的底噪。

    甚至可以说,在一个高度拟真的声音系统中,声音的存在就是为了被遗忘,因为它们仅仅是画面的一种副作用,换言之,只是无意义的“噪声”,除了帮助电影的影像进一步获取某种伪装的真实性之外,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无论技术层面多么前沿,这样的声音系统都和最早的一批有声片一样停留在前反思的层级:它们将声音当做让画面(空间)更加逼真的辅助工具,正如它们将画面当做让叙事更加逼真的辅助工具。

    “无空间的声音”自有的错位性则解放了这种附庸关系,使得声音在一定程度的异构中更加鲜明地显现自身。此时,声音之于电影的意义被彻底逆转了,它不再是佐证电影真实性的证据,而是和画面一样成为了一种(相当程度上是虚构的)修辞。

    其实所有广义上的声画不同步都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戈达尔的声画在默契地跳舞或激烈地摔角;杜拉斯的声画则沿不同轨道精确地平行……在这些因其性质相对夸张而常被人们用“声画分立”加以概括的电影中,声音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无源声(比如音乐或诵读)从根源上断绝了声画之间的绑定关系。

    杜拉斯《印度之歌》

    但“无空间的声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来自于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因此严格地说它们应被算作同步声,只是因其不自然性而与画面产生了某种排异反应,进而进入了某种介于同步和脱节之间的模糊状态——JeanChristophe的文章将其形容为“同步声音自觉的去同步化倾向”。正因如此,它比声画不同步的其它形式要更加隐秘,所造成的效果也更难以一言蔽之。下面将尝试给出一种说明。

    作为一种有源声,“无空间的声音”与其声源和声场——也即物体和空间——之间的联系是它的秘密所在。如前文所言,这种联系不再是从模仿的角度去让物体和空间更加逼真;相反,它从修辞的角度去揭示了物体和空间的物质性,或“质地”:伯格曼的《沉默》中玻璃杯和金属的种种碰撞声、皮亚拉《梵高》中画笔与画布的摩擦声、布列松《钱》中各种各样的门的开合声,以及《在希尔维亚城中》中城市的种种声音……我们不仅听到了这些声音,还禁不住透过它们去联想到了发出声音的那些物体本身的种种属性——材质、形状、硬度,等等;这些感受远超声音所能容纳的范围,但又的确是通过声音才在我们的知觉中激发出来的。

    伯格曼《沉默》

    此时,声音不再是声音本身,而是具象的感官和抽象的符号的混合物:前者允许我们对声音的性质有最基本的辨识,后者则从我们的记忆之中牵引出关于物体、空间乃至整个世界的种种认识。“我们不是首先听到了它们,而是直接听懂了它们。”

    归根结底,比起从感官层面去还原世界,电影更应、也更有能力从修辞的意义上去重构世界,而画面和声音都是修辞的手段。但相比于在视觉层面所做的努力,绝大多数电影在听觉层面仅仅满足于用尽量逼真的方式告诉我们“某物如何发出了某个声音”;但事实上,声音也许比画面更能够激发我们的知觉,正如布列松在他的那本小书里所写的,“事实是,耳朵比眼睛更具创造性,眼睛是懒惰的,而耳朵相反,富有创意。”

    因此,更重要的是“某个声音如何刻画了某物”,也即,声音如何有效地唤起我们对于物质性、或曰“质地”的经验。在这一前提下,最为逼真的声音会堕落为平凡的、庸碌的、被我们所忽略的底噪,而被稍许扭曲的、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无空间的声音”,反而会成为更突出、感染力更强的修辞。

    “无空间的声音”的抽象性不仅将声音从对真实的表面要求中解放出来、从而打开了从侧面切中真实的另一途径,而且在抽象化处理中蕴含的种种可能性也决定了电影在刻画物质性时的不同风格。这与各类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拥有相似的原理;在这里,声音成为了一支画笔,一种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寻找平衡的笔触。

    正因如此,作为一部以画者为主角的电影,《在希尔维亚城中》真正获得了某种绘画式笔触之处并不在于视觉,而在于它的声音。城市的质地正是在声音的笔触下徐徐展开。首先当然是人群声:大街上,咖啡馆外,酒吧中,车站前,公园的河边,不同空间中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嘈杂。但无论哪一个空间中,我们所看到的人,也即镜头望向的人,似乎总是沉默着;即便嘴唇看起来在轻轻蠕动,我们也无法从嘈杂中辨识出他/她的声音。

    沉默的人们

    如果没有人在说话,那么声音又从何而来?似乎人群声是一种天然的“无空间的声音”:过于杂乱的声音在声场中被熔为了一体,脱离了具体的声源,成为一种悬浮着的气氛。在这里,“无空间的声音”意味着它不再是空间中任何一个物件的声音,而成为了“空间自身的声音”——城市的声音。

    作为城市的声音的另一重要部分,载具的声音比人群声更加清晰地指向它们各异的声源,因此更像是不同声部的合奏:最多的自然是自行车,似乎每条僻静的小巷都会穿过一辆,并且其车铃声和车轮声要比宽阔熙攘的街道上它们三五成群时更加清脆悦耳;小轿车匆匆掠过,留下一阵波纹,或者只是静静地排列在路边;轻轨则像是城市的命脉一般穿插在最重要的镜头中,带来轨道摩擦的巨响和空气挤压的啸叫,而当我们真正登上它时,又立刻换了一副轻柔而绵延的嗓音。

    注意深处的自行车和轻轨

    这些哪怕是一个真正热爱城市的人都不会留意的“噪音”,如今在与现实听觉稍有脱节的声轨编排中,成为了刻画一座城市最贴切、最传神的修辞。

    《在希尔维亚城中》并不满足于仅仅使用种种音色去描摹出一座城市的总体印象;它还充满着极其精微、却又“漫无目的”的细节性声音。正如布列松在其最后几部作品中近乎强迫性地命令他的人物用手去触碰各种物件、以制造种种好听的声响一样,《在希尔维亚城中》也不厌其烦地去聆听衣架的拖动声、餐盘上杯子的晃动声、玻璃瓶在路面上的滚动声、吹风机的噪声;就连绘画动作这样一个创造视觉的动作,其本身的视觉也被铅笔在纸张上涂抹的沙沙声所盖过……

    我们不知道他在画什么,只能听见声音

    这些被强烈突出的声音所提示的物质性是如此地纷涌而又如此地“多余”,它们是未经利用的,并不参与建构影片的总体性,而是非常纯粹地反映出其制造者对物质的迷恋。咖啡馆的杯盘三次被打翻,背后难道有什么文本层面的深意吗?不,这是作者在邀请我们:“听一听这些杯盘泼洒、碰撞、碎裂的声音吧?”正是这种“恋物癖”,使得何塞·路易斯·格林成为了布列松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电影人。

    但必须注意的是,布列松的完美主义决不允许声音与其音源有丝毫的错位,他的单声道声音是在真实声音的基础上变得更专注、厚实、纯粹,但并不会因此变得古怪。与之相较,《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笔触显然超越了布列松式的严肃,而被赋予了一些幽默感。例如,文章开头描述中提到的那个跛脚者在电影中不止一次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奇怪的脚步声;同样多次出现的还有一位兜售商品的黑人小贩,他身上挂满了丁零当啷的货物,宛如一个行走的铃铛。

    兜售商品的黑人小贩

    这种幽默的特质在电影最后一个篇章的开场中变得尤为明显:被行人踢来踢去的酒瓶、泼出的水、音响外放的小汽车、小拖车、轮滑者、皮球、自行车、手推车争先恐后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每种声音都个性十足。这不禁令我们想起雅克·塔蒂的电影中那些滑稽的声效;一部由欧洲小城版的《玩乐时间》。

    最后一个篇章的开场

    声音笔触所能刻画的当然不只有物质的个性,还有人的个性。于洛先生慌张而拘谨的、极具特色的步态是其人物形象的核心,而刻画步态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脚步声。《在希尔维亚城中》第二篇章的极为美妙的跟踪戏中,年轻女人的脚步声是后期配音而成的,我们偶尔可以注意到声音与步伐之间微妙的错位;并且——尤其是与几乎没有脚步声的男主角相比——她的脚步声在嘈杂的环境中的响度明显是“不自然”的;再者,看起来十分柔软的鞋底真的碰撞出那么硬邦邦的响声吗?

    但这没有关系;这样略显夸张的、“无空间的”脚步声创造出的连绵不断的听觉节奏,与年轻女人匆匆的步伐、起伏的肩膀、微微摇晃的手臂(电影给了我们很长时间去凝视她的背影,这很正确)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对位,这种对位牺牲了物理空间的同步,但换取了修辞与其对象的高度贴合。我们通过脚步声记住了她的步态,而在她的步态中,一个人的气质就这样浮现出来;尤其是,每当她经过转角,步伐便会猝然一转(后来我们知道她是想甩掉跟踪者),令人十分难忘……

    不知不觉中,我们好像已经对她十分熟悉——尽管她从未向我们开口说话——以至于当巷子里响起另一种脚步声时,再迟钝的观众也会立刻分辨出那属于一双完全不同的鞋、一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在希尔维亚城中》不仅用声音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人的个性与一座城市的质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向我们揭示出声音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魔力。当我们跟随着男主角和那个年轻女人在城市中游逛、穿越大街小巷之时,我们基本上是在声音中穿行;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种种城市独有的声音和细节音色,我们还会偶遇喷泉的流水潺潺、教堂的一阵钟鸣、树被风吹过时的簌簌抖动……以及,音乐!

    尽管这部电影在摄影、调度、演员等视觉层面已然堪称丰厚,但它在声音层面对于观众的馈赠还要更加慷慨;一旦我们放弃以空间作为声音的索引,并渐渐习惯于声音不拘于现实规律的自由度时(你会发现这并不难),那么便会发现《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整个充满丰盈的知觉和经验材料的世界。在这里,声音并非在逼近现实,而是超越了现实。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

    长评|PLAYBACK:三宅唱《惠子,凝视》

    长评 | 漫威之癌

    长评 | 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人物


     3 ) 一個人的故事

    缓慢冗长的镜头
    纯净雅致的画面
    人物寥寥
    语言极简
    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
    就好像参与别人的部分人生一样
    无法完整也无大碍 重点不在那里

    平稳沉静的不确定贯彻始终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

    安静无言的念念不忘驱动之下
    揣着斑驳模糊掺杂幻想的记忆
    默默进行渺茫有所期待的寻找

    坐在露天咖啡馆里
    自顾自的听歌
    随意的写写画画
    阳光下漫不经心的样子抖露出几分落寞

    眼前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交谈的人
    各种表情 各种关系 各种姿态 各种心绪
    他在她们身上捕捉记忆里她的影子
    层层叠叠 交融又相措 虚虚实实
    无法不恍惚 无法不迷离 无法不失神
    速写下她们的容颜与姿态
    纷乱繁多 好像都是她 又好像都不是她
    如此收集着好似她的点点滴滴

    执着而漫长的跟踪冒失并且令人尴尬
    询问之前的不确定 忐忑不安 小心翼翼 不可排除的可能性
    在询问之后都尘埃落定或者分崩离析
    挡在疲惫前面的是满怀的歉意和失望寂寥 是啊 真衰

    百感交集 欲言又止 一筹莫展 无能为力 望眼欲穿

    眼前是形形色色流动的人和不停转换的风景
    以为苦苦找寻的人就该在这人群里在这风景中
    看不见你 所以我努力地看着眼前的人 好似这样就能有一个你置身其中的奇迹
    想念着你 所以我默默地留意并且收集很多事物 仿佛那里藏匿了一块你身影的碎片

    或许当我找寻了足够久的时候 也可以蓦然回首发现你就在灯火阑珊处
    或许当我收集到足够多的时候 就可以拼出一个完整鲜活的你 真实且饱含真情

    置身于曾经与你相遇的小镇里
    走在仿佛你曾走过的小路上
    紧紧跟随在以为是你的那个人背后
    都只因念念不忘甚至已经记不清容颜的那个你

    人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却有着令人默默怀念的魔力

    我在过马路 你人在哪里

     4 ) 河流上的泼墨,模糊了轮廓

    今天周五的下午,大部人都很闲,在公司的群里讨论着叛变之后新公司的聚餐与k歌。派了代表和经理谈,经理说庆祝会肯定是有的,大家也不要急躁,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好。下午一个许久没有联系的网友突然跟我说话,闲聊了之后他说,感觉你的生活很有质感,感觉你很快乐。我说,有很多和我聊过天的网友都这么说。曾经有人说我快乐似神仙,也有人说我看上去永远都那么开心。就连以前喜欢的男孩都说我看上去一点烦恼都没有。他说,我喜欢你的快乐和心态。我说,谢谢你喜欢我的快乐。而事实上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想以后就算遇见不开心的事想到这些从没见过面却感觉我很快乐的朋友,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

    中午吃完饭后和同事去银行,取了钱买上海世博的票。虽然还没有定具体的时间但是有一个期待还是好的。然后去了邮局问问有没有空白明信片,如我所料果然没有。昨天晚上突发奇想要自己手绘明信片寄给要好的朋友。既然买不到空白明信片那么自己手绘贺卡装在信封里寄出去也是一样的吧。在回公司的路上接到了姨父打过来的电话,他说五一如果有时间就来北京玩。他还说有任何困难就跟他说。我回答没有什么困难,一切按部就班的都很好,还是老样子。他叮嘱我爸爸少喝酒少抽烟。挂了电话后同事说我在打电话的时候笑得花枝乱颤并且很奇怪为什么姨父会跟我打电话。我说这是一个不那么简单的事情。下班之前给一个爱好美术的朋友发了个短信,告诉他武汉美术馆关于中央美院素描60年展今天是最后一天。

    下班之后同事们因为在群上讨论的太过于热烈而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定自己去happy。有人说要唱歌,有人要逛街,总是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在吃个红薯之后有人作出了让步然后一致决定去唱歌。把大家送上车之后我说我还是回家吧,家人还等着吃饭呢!无论同事怎么样挽留,连公交卡都帮我刷了,我还是祝大家玩的开心后离开了。我想她们一定很惊异平时很乖的我还会有这种无所谓的坚持。路过青少年宫的围墙时看见开粉花的蔷薇,看见长的茂盛的香樟树,还有一颗树形优美的枫杨。有家店的橱窗里都是有着细碎花朵的长裙。而隔壁一家店的格子吊带同样美丽。过天桥的时候看见夕阳的余辉照亮了高楼顶端中国人寿的广告,看见桥底下排着长队等红灯的汽车。到达车站后看见车站座椅上有一个低头发短信穿校服的女孩,怀里抱着一个笼子,笼子里装着2只黄灿灿的小鸭。然后二个带红领巾的小女孩就这二只鸭子在我身边展开了讨论。

    一个带着眼镜的说“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有讲鸭子的?”

    梳着两个小辫的说“你看,他们在相互啄食。”

    其他的对话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车辆开在我面前停下来的时候,刮起的过路风扬起了我的头发,透过车门玻璃朦朦胧胧的反射,我仿佛看见了《在希尔维亚城中》的那个金发飞扬的女子的背影。到底谁才是希尔维亚呢?只有片中的男子说了算,什么又是生活,也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上车后发现站在我身旁的竟然就是那个拿着二只小鸭的女孩子。我将手指伸过铁栏想触碰小鸭柔软温顺的毛,女孩子看见了掉转过来,将小鸭更偏相的一次对着我。我看见我的手指触摸到了一两根小鸭的毛,可是我没有什么感觉,周围太嘈杂,车身太不稳当。可是我觉得应该是温暖的,就像我家曾经跟我睡觉的猫。
    我用普通话跟女孩说“多少钱啊?”

    她说“加笼子一共6块”

    我笑笑说“我以前也养过许多,但是都是长到一半大就死了”

    女孩没有接腔。我想或许我不该说这些,应该给她一个美好的幻想的开始,相信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

    下车之后看见中百仓储,我想到周末做芒果双皮奶,要不要现在就去把芒果给买回来。后来还是懒散的觉得等到用的时候再去买吧。

    最后往家走的一路上就已经把整篇文章构思完了,也即是上面的所有内容,吃过饭后就把他们打了出来。

    平静但不是平淡的周五的下午和半晚。内心丰满。她们在ktv里一定唱的很快乐。

     5 ) 日光下的希尔维亚

    我的电脑里目前存有两部电影,一部是《飞越疯人院》另一部则是《在希尔维亚城》,无疑后者的画面质感和光影流转给我带来了更多兴趣。

    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对白很少,导演通过画面的转换和人物的表情特写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这在处理手法上显然是偏向了文艺风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是08年文艺电影的风向标。的确,何塞·路易斯·格林的电影手法使整部电影安静整洁却不显得枯燥。

    对于电影的故事结构,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看明白男主人公在这座城市的意图是什么,只是从他第一天的行为神态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起码应该是个孤独的人。他坐在露天咖啡馆里不断的观察周围的人,看每一个姑娘的神态,用画笔描绘在他的速写本上,他刻画每一个人不同的侧面,包括眼神,微笑,举止动作,然后他给写为elles,后来在影片的中间,恍然大悟男主人公是在寻找一个叫希尔维亚的旧时恋人。所以他笔下的那些姑娘,或多或少都有希尔维亚的影子,或者是说他想从她们身上看见希尔维亚,就像从飞驰的电车玻璃上,倒映出的内心的希尔维亚一样。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当我们想念一个人,便会在他或她的城市里想要找到他或她的踪迹,哪怕是一点相象的地方都会引来内心一阵窃喜,如果能够遇见,那便是浪漫的事,但这样,也丢失了所谓缺憾的美。完整无暇的未必是美好的,残缺的怅然才耐人寻味。

    这部电影还有吸引我的地方便是电影的拍摄城市,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这座小镇的街巷尺度非常怡人,猜想导演对建筑或者美学一定有很深的偏好或者研究,因为从他镜头里刻画的建筑画面非常唯美,将欧洲传统街巷的风情韵味显露无疑。街道拐角的处理手法,光影虚实的变化,生活场景的适宜性,都在建筑中表达的美轮美奂,可以说,通过这部电影,同样可以爱上这座小镇。

    除去纯美的故事情节外,不得不说这更是一幅优雅油画。
    以上,仅仅是我的观感角度。

     6 ) 寻找一点红

      睡前,我决定看这部电影。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有助于睡眠的电影,在开始将近2分钟的长镜头中,一个旧房间,阳光并不算充裕。男孩沉默,静止,让我对这未来的一切产生了好奇感,他为什么在这儿,他在想谁,他又要找寻些什么。
      这一切 发生的很安静,咖啡馆,小路,洋房。都像是在午睡后醒来,往窗外看 看到的一切。
      
      这种静谧,在整个电影里贯穿着。这是一个春夏季节,欧洲的小镇会在没有雨的时候阳光灿烂,让人觉得绿意盎然,充满希望。
      我知道 男孩在找一个人,这么美好的精致和天气是不是在潜意识让他觉得这个人就在不远处等着和他不期而遇呢?
      他坐在咖啡馆里用铅笔描摹着那些陌生的姑娘。周围的人匆匆忙忙的走过,做着自己的事情。那些过客们,是照片里被虚化的部分,而他,期待着人海茫茫中那个叫西尔维娅的姑娘 。

      他跟随一个红衣服的姑娘在小巷子里转来转去,他以为那一点红就是他惦记了6年的姑娘。在陌生的城市那些寻常巷陌中,静得只能听到姑娘高跟皮鞋的声音。市井的嘈杂,玻璃瓶儿的声音,像是我们走在路上的那些陪衬。
      我去过这样的小城市,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路线中迷路过,彷佛每一条都能通到市中心,但是你却都不出来。只能这样循环往复着。
      迷失的路口总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大叔,也总有那么一个煞风景的小贩。男孩以为,那就是西尔维娅,天哪,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偶遇,是不是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缘分呢。
      明亮的日光,小孩子嬉闹的声音,一切都那么美好好像渐入佳境似的。

      然而在女子开口后,他的心儿却掉到了谷底。
          
           --这邂逅是我的错?
      
      --是的,你的错。

      车窗里掠过的树和女孩漂亮的脸蛋儿都适合一个美好的再次见面,只是也许,幸运之神并没有垂青男孩。我们的生活也不是小说里那样充满了巧合。
      于是他在酒吧里沉沦于一个陌生的舞女的怀抱。酒吧里放着blondie的 歌,人们随着音乐舞动身体。导演没有描述很多,只是巧妙地直接跳到了第二天昏暗的房间里他和舞女赤裸的身体。 这一点 就够了。
      
       我在想,他是不是一个悲剧的人。6年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带着一腔的希望甚至是意淫把。因为一个人,常常都会把那座城市当做是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
      我常常都会觉得,因为某些特殊的人,连遇见他的城市都被拟人化了。不管那个城市的口碑多差,但是想起来都会觉得,唉 是那儿啊,那里,我很喜欢。并不是他有多美的建筑,多悠久的文化,只是因为一个人。他就像是一点红,照亮了整片土地,同时照亮了我的心房。

      斯特拉斯堡,对于他来说 已经不是那座城市的名字,那座城市的名字是西尔维娅而已。他的渴望,他的幻想,在最后被现实证明只是泡影。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挫败的感觉。
      你在他常常出现的车站等了一部又一部的公车,可是他仍旧没有出现。你去了他所在的小城市,在人潮最汹涌的大街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可是就是看不到他。你去了他最喜欢的咖啡吧,点了一杯又一杯的咖啡,可是在那么熟悉的环境里,最闪耀的那个人却从未粉墨登场。这样的邂逅,本来就不该出现,这种愚蠢的举动和之后的失落,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吧。

      一厢情愿是可怕的,然而你连一厢情愿的人都见不到更是异常可怕。我不知道男孩在那四年中在多少个不经意间想起西尔维娅,想起那个他认为是充满了爱情的城市。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在6年后才来。你可以想象么,在他迂回的小巷子里,那么大的“LAURE JET'AIME”,这明明是爱情经过的地方,可是 却偏偏就和他八竿子打不着。
      
      结尾的时候他木然的坐在车站,眼睛却还不停地找寻着。是谁?是西尔维娅,还是那个红衣女孩。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那一点红色,然而他错过了她,就像人生中会发生无数多次那他妈的错过一样操蛋。
      
      --该下了。
      
      --你是在度假?
      
      --一路顺风!
      
      --再见,并原谅我。
      
      --这就够了,希望你找到她。

       

      
      
      

     7 ) 写给斯特拉斯堡的浪漫情书

    表面上讲的是痴情男主角追寻旧相识的故事,实则是导演写给斯特拉斯堡这座城市的浪漫情书。所有建筑物,包括旅馆、咖啡厅、车站月台以及迷宫般的街道,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法式风情。这跟我第一次走访的南法城市尼斯十分相似,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渗入到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摄影机的角度相当有趣,无论是开头咖啡馆蜻蜓点水的描绘,抑或最后在月台的群像展示,都巧妙捕捉到平淡生活中难以察觉的诗意。至于在大街小巷里的跟拍镜头里,更丝丝入扣地流露出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爱慕之情,跟戏中男主角对Sylvie的迷恋程度一致。声音包括配乐的处理也惟妙惟肖,行李箱的轮子、小巷的玻璃瓶、教堂钟声等等,似乎让观众听到这座城市的呼吸。难怪导演只安排寥寥无几的对白,好让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感受这座美丽的城市。

     短评

    我是来膜拜导演的!

    6分钟前
    • 谦谦
    • 推荐

    色调真美

    7分钟前
    • Jacqueline
    • 力荐

    眼睛的电影,眼睛不会思考,眼睛只会迷恋外表,不过那些外表,确实相当让人迷恋。

    8分钟前
    • sea
    • 还行

    sylvie是我的法语名字。(~ o ~)~zZ安静。祥和。对白不多。

    11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若我说是实验性质会否有人反驳?我忍受不了太多的暗示。男主角很帅,故事有的地方很妙。我被海报吸引。

    14分钟前
    • hysteric_blue
    • 还行

    7.9;迷失于城市的声响中,时间吞噬回忆的证据

    16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尽管是艺术片,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随意搞所谓“实验”

    21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弯弯曲曲的寻常巷陌里 他寻找那个女孩,寻找那逐渐消失的一点红,找不到 也无可奈何。

    24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list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查理没有理 @UU的明天 的推荐,很不错!

    30分钟前
    • agean
    • 力荐

    梦。

    32分钟前
    • 尹桃子
    • 推荐

    挺伤感的,男人、女人、小镇都好美~~

    36分钟前
    • Lavender
    • 推荐

    看不懂,几次睡着。

    41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but i want that woman

    43分钟前
    • 悟怡
    • 力荐

    暮然回首...

    48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你以为你爱的是那个人,其实你只是沉溺于爱他的那种感觉。一部纯净如水的电影,但稍显单调沉闷。

    50分钟前
    • 心玦
    • 推荐

    侯麦 面包店女孩 西班牙版?

    54分钟前
    • 还行

    太好了太喜歡了。這是關於「流動」的真諦——夜晚的車燈、翻動的畫本、流淌的列車、走路時滑過的街景、當然還有電影膠卷本身——它們的運動是構成「形象」與「印象」的核心。同時這是雙向的,列車窗亦將人與景切割成一幀一幀的瞬間,注視人們的雙眼和它靜止的景框中,延宕開想象與錯覺。時空在人物之間時遠時進、隱形或扭曲,景物能形成的運動關係便是影像在嘗試的虛擬(那過於漂亮的列車鏡頭們);視覺的影像之外,它更是音樂的影像:猶如一部歌舞片,城市是一組大型交響曲,路人經過不經意的編舞切入鼓點,聲音是低音烘托和回訪的音樂主題,地標是環形的舞台架構。視角在主客觀間偷渡,最終匯入去中心化的人潮,她變成「她們」,迷人的細節構成了感知,每一張面孔都是Sylvie,每一張面孔都構成這個城市,隨著時間和邂逅被一層層覆蓋;愈發迷人。

    57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力荐

    女主角很漂亮

    58分钟前
    • zZ
    • 推荐

    你好斯堡!再见斯堡!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