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十诫

    十诫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美国2006

    主演:多格雷·斯科特,汉娜·泰勒-高登,莱纳斯·罗彻,纳威恩·安德利维斯,米娅·麦斯特罗,保罗·瑞斯,理查德·奥布里恩,西拉斯·卡森,帕德玛·拉克施密,苏珊·林奇,克莱尔·布鲁姆,奥马尔·沙里夫 

    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陌路狂刀

    • HD国语

      火线狙击2024

    • HD中字

      怒潮2023

    • HD

      九龙城寨

    • HD中字

      养蜂人

    • HD

      犯罪都市3

    • 致命洪灾 The Flood

    • HD

      恐惧暗夜

     剧照

    十诫 剧照 NO.1十诫 剧照 NO.2十诫 剧照 NO.3十诫 剧照 NO.4十诫 剧照 NO.5十诫 剧照 NO.6十诫 剧照 NO.16十诫 剧照 NO.17十诫 剧照 NO.18十诫 剧照 NO.19十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telling of the biblical tale, where Moses returns to Egypt to free the Hebrews from slavery.

     长篇影评

     1 ) 孝敬父母,父女情迷

      第四诫中,安卡是个行将毕业的戏剧系学生,从小跟父亲米高相依为命,感情特别亲昵,她从没见过母亲。一日,米高出外远行前提醒安卡别忘付抽屉里的房租和电话费账单。安卡独自回家后,却在抽屉里发现一封给自己的信,字迹陌生。信封上写着:"我死后才可以打开。"好奇心驱使下,安卡决定打开信封,不料信中有信,那是死去的母亲的笔迹:"给我的女儿安卡。"手执信封,安卡内心忐忑,连日来考虑是否要打开母亲的信,及后,她决定撒谎,告诉米高自己看了母亲留给她的遗书,上面说米高不是她的父亲。
      那天晚上,他们相谈一夜。原来,二人早早存在一种超越父女的感情意向,彼此对对方有欲念,存幻想,会妒忌。安卡想改变二人的关系,由父女关系转为情侣关系。米高承认看到安卡同男朋友在一起很难受。年轻的安卡是如此热切,说话毫不掩饰,她说,她一直希望昔日小男友抚摸她的手其实是属于米高的,想和米高在一起,说此话时,米高慌忙用手掩着她的嘴巴。当安卡选择把心里的渴望欲求一一道出时,米高却选择继续把感情压抑,等待安卡一日出嫁,他可以全身引退。于是,当安卡在米高面前脱去内衣,欲把自己的身体呈献给米高时,他并没有抱她,而是走近她的身旁,为她再次穿上内衣。一个行为,米高的立场,再清晰不过。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开门声惊醒,她从床上跳起,发现米高已走。安卡从窗口大声呼喊米高,说信的内容是她自己虚构的,她根本没有拆开母亲的遗书。回家后,他们把那封信烧了,只留下一角:“亲爱的女儿,我要告诉你,米高……”。其余皆被烧了。
       一封信,似解开安卡的身世,却带出另一个叫他们背负上道德伦理枷锁,他们迷惑着:他们,会转化成乱伦的"父女"么?
        秘密之外,尚有身份,身份之外,尚有伦常。如果说身份是他们与周围世界的纠缠的话,那么伦常就是他们与传统的纠缠、与历史的纠缠。乱伦不止关涉到人种,其所乱者实际上是所谓伦常。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的时候,孔子为什么要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因为这是一种人人各职其位的太平景象,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等级高下一旦判定,权力机制就可以自如运作了。所以我们回想一下那个口中给塞上大粪的焦大,令他焦虑的,也许并不是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从这引出来的准废、等级不彰的混乱局面。乱伦这桩事情的本质却是所谓劫火烧之不失者,正堪千古。   
      如刘小枫所说:"米高不愿意进入安卡的身体,不是他不欲进入,而是不愿划破现有状态的幸福光晕。至今的父女关系是幸福的条件,尽管这种父女关系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不敢拆除这种虚构。他知道欲望的限制,欲求太多,失去的可能愈多。"这里,米高选择对抗现世吊诡的人性,情愿拒绝安卡的示爱,放弃忠于自己的欲求,个体欲望这里被迫屈居理性之下,这也对应着导演的一贯信念: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要自由地做一个纯粹诚实的人,可不容易。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我们永远不能十分笃定地说:'我很诚实'或'我不诚实'。我们所有行为和曾经面临的状况,都是我们没有其他出路的结果。"  
      《圣经》中与之对应的戒律是“要孝敬父母”,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一诫中似带反讽地展现出这个故事。显然,这位波兰导演的《十诫》并不是对“摩西十诫”的复刻或重新诠释,而是在后工业时代信仰危机背景下对传统做出的一种挑战。但提出问题的导演本人却不能像上帝一样给这个问题予以明确的答案,只能默默的从旁注视。他是西西弗斯式的悲剧英雄,不断的把巨石推向山顶,然后又无望的看着他们落回原地。这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将电影的主人公放置在极端的境遇中,面临两难局面,再一次对人性进行拷问,看似不符逻辑、不易存在的处境,却又真实地在电影里呈现发生。安卡容许自己爱上自己的父亲,却不能投入于课堂戏剧排演时男女的调情场景,她问教授,不明白自己为何会爱上对方,教授没好气地回答她说:"人自然有其疯狂、愚蠢一面,你自己想想。"这也解答了千千万万不能解释的爱情迷思。

     2 ) 谎言下的暖流——《十诫》之三:安息日守圣



    谎言是爱情的诫命。而若没有谎言,爱情就会圆满了吗?有时候,面对谎言,是可以不急于揭穿的,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博大的胸怀。这是更为宽广的爱。
    妻子明知丈夫说谎,却没有揭穿。她给他空间,也是给自己空间,更是给他们的婚姻一个空间。否则,她若戳穿谎言,就不会有丈夫的歉意,不会有故事最终的圆满。“你还会整夜不回家吗?”“不会,再也不会。”温暖得叫人心疼。
    男人暂且牺牲家庭的责任,因循旧情,答应了情人的不情之请。后来,男人发现了情人的谎言,同样保持了沉默。他若戳穿谎言,失去的将是情人的生命,更有无尽的悔恨。
    又是两难之境。男人是个好男人,进退维谷之时,自然想求其平衡。一边是妻儿老小,一边是昔日旧情,而面对情人的孤独与无助,他选择了同情弱者。这里没有道德评判,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理由,一个是寻找失踪的丈夫,一个是寻找失窃的汽车,他们各自的道德以各自的理由为出口,道德也就趋于平衡。
    理由是谎言的支撑,无论理由看上去多么虚假与无力。没有理由,便师出无名。一国要吞灭另一国,也总得找一个理由,欲加之罪,必须有辞。
    于是,在虚弱的谎言支撑下,妻子理解了丈夫,男人理解了情人,妻子挽救了一场婚姻,男人挽救了一条生命,而婚姻与生命,在这之前都是脆弱的,在这之后,它们都变得强大。
    基氏绝不是在讲伦理,更无意评判人性,他展现给观众的,是一场有意让道德缺席的、温暖的救赎。在这场救赎里,自私与偏狭,嫉妒与仇恨,都在一种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中,在一种智慧与博大的宽容中,升华。

     3 ) 《十诫》备忘

    十个故事简短地说分别是“计算机 堕胎 圣诞前夕 父女情 杀诫 情诫 三母女 历史课 性无能 邮票”,共用了九个摄影师,但风格统一,各个故事互相都略有联系,拍的时候也是在一个居民区拍的。其中第五诫和第六诫得到了一笔投资,加长为两部电影,这就是《杀人短片》和《爱情短片》。十部片子共拍了十一个月,不能不佩服基氏惊人的效率。

    我想基斯洛夫斯基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是人性。《永无止境》之后,他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编剧,就是在律师皮尔斯威兹。有这样一个好的合作伙伴,真是双方的幸事。

     迈克在《一切安好》中写了各个短片间的联系,例如第三诫里开头出门的人是第一诫里的父亲;第十诫的最后卖邮票的帅哥是第六诫里的偷窥男孩;第八诫课堂上讲的故事是第二诫的情节等等。另外,很明显,很十诫里集邮的父亲是第八诫里的老邻居;第五诫里被杀的的士司机曾经据载过第二诫里的夫妻。

    原来大家都是邻居。一栋楼里,也发生了如此多的故事。看来每个人的生活,未尝不是电影。基氏如此关照,也是要给各位报个平安,当时惊涛骇浪,但事情过去,仍然不得不好好地活着。

    还有一个特别的角色,除了第七诫和第十诫,每集他都出现在事情即将发生的关键时刻,与主角对视,然后走开。是预兆,天使或者魔鬼,不太重要。基氏的电影里太多宿命、轮回。

    《十诫》里,我则喜欢第一诫(生命无常),第四诫(父女情深),第六诫(爱情短片)。

     4 ) 十诫之六:爱是两个人的负隅顽抗




    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多米克都在用望远镜偷窥对面楼上的女人玛格达,他把闹钟定在每天晚上的八点半钟,那是玛格达外出回家的时间,多米克关了灯,在黑暗中静静看着这个女人脱掉外套,露出饱满的胸部,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玛格达和几个不同男人交往,她在他们面前展露自己的欲望,每当他们纠缠在一起,多米克就会转过头去,或者干脆放弃继续窥伺,他对这个女人没有肉体的欲望,甚至其他的任何形式欲望他都没有,他只是想那么看看她,有时候他会打电话过去,然后什么也不说,如果玛格达生气挂了,他就再打一个说声对不起。

    多米克在邮局上班,负责处理汇款之类的业务,他往玛格达的邮箱里投领款通知,为的是在她来邮局时能多看她几眼并和她有几句简单的交流。但是当玛格达第二次来领取汇款而没有时,和邮局的工作人员起了争执,被诬陷“欺诈”的玛格达气愤地离开了,多米克难辞愧疚,追出去和玛格达说明了原委,并且表明了自己的爱。

    那时候多米克快要20岁了,玛格达33岁,13年的差距横亘在他们之间,让他们对爱情的定义别之天壤,多米克在送牛奶时(他为了接近玛格达特意申请了这个工作)曾和玛格达有一场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你要观察我?
    因为……因为我爱您。真的。我爱您。
    那……你想要什么?
    我不知道。
    你想吻我吗?

    你想和我……想和我做爱吗?

    也许你想,我和你去什么地方?海滨或者布达佩斯?
    多米克摇摇头。
    那你想干啥?
    不干啥。
    不干啥?
    不干啥。

    尽管在原著剧本基础上,影片删除了一些刻意凸显多米克幼稚的细节,但是这场对话无疑将他的单纯和懵懂暴露无遗,玛格达眼里的多米克是可爱又可笑的,他几乎处于真空环境的爱情观与这个世界、与玛格达的价值观都格格不入,虽然玛格达出于一种复杂的感情选择了接近多米克,而不是责备他的鲁莽,但是内心里玛格达一直坚信自己对爱情的认知是优于多米克的,所以她一直不遗余力地想要改变多米克对于爱情的看法。

    玛格达把多米克带到了自己的公寓,洗澡之后,玛格达在他面前蹲了下来,告诉他自己下面什么也没穿,她让多米克的手抚摸在她的大腿上,高度紧张的多米克在片刻之后就射了,玛格达若无其事地跟她他:“这就是一切,全部的爱。到浴室去,洗一洗。”

    这一刻的玛格达是以胜利者自居的,她觉得成功地向多米克宣讲了爱的“真意”,所有爱情到最后,不过是满足于肉体带来的欢愉。但是很明显她在多米克面前所流露出的自信是一种掩饰,她对真爱丧失信心,不过是求之不得后应激性自我保护,她自己遭受过同样幻灭的疼痛,因此在多米克离开之后她感到了巨大的不安,她预感到自己的伤害,可能会带来某种严重的后果。

    果然,回到家之后的多米克在浴室割腕自杀,玛格达对于多米克行为的预感,再一次验证了她们在某些爱情观念上的趋同,只是经历拉开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经历的玛格达对爱情充满了警惕,它所带来的启示是,爱情不属于菜鸟,但是经历丰富者同样是越走越远。这一悖论是爱情多不如意的根源所在。

    “我们一直透过受折磨人的眼睛来看这份爱,这份爱也一直是与磨难和不可企及紧紧相连”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凌厉的视角来看待这份无望的爱情,只是一种伦理观察所不可或缺的冷峻视角,所以在“偷窥”这一行为本身上,他也同样选择了中立。

    区别于希区柯克式对“偷窥者”的惩罚,或者“肢解电影”中对女主角的身体伤害,“偷窥”这一行为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故事里,则代表了一种当事人对爱情的或者对打破孤独的一种渴望,影片中多米克对玛格达的窥看,事实上就是因为他自身的孤独所致,他没有任何欲望地“渴望”,只能解释为一种纯粹精神上的“相伴”,而这种渴望并不是只局限于多米克这样成长中的年轻人,在《爱情短片》里,结尾处马格达来到多米克的房间,从他的望远镜里观察自己的房间,这暗示了一种角色互换(房东也曾用同一个望远镜偷窥玛格达和多米克的约会),谁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孤独者。玛格达看到了自己伏案哭泣的那一幕,然后多米克走过来轻轻将她抱住,这一刻的玛格达大概不再执着于“爱情的全部不过是肉体之欢”,但是此刻的多米克那种无欲无求的纯爱信念,也经历了心碎和幻灭,所以看似朝着希望迈了一步的两个人,事实上只是各自为营的一步,他们依然不能匹配上彼此的节奏,所以尽管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个故事中倾注了许多抒情,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失却自己的冷静,将我们带入又一个困境,事实上爱情的悲剧并不在于玛格达坚持的“肉体之欢”,也不在于多米克的“无欲无求”,而是在于这所持这两种观念的人,从来都没有主动去改变。当伤害所带来的被动改变到来时,改变的则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而双方的同时改变则成就了另一种形式的对抗。

     5 ) 看电影入门之作——第二诫:进退维谷

    如果对电影感兴趣,并且想更深一步发掘电影的内涵,达到鉴赏艺术电影的程度,那么「十诫」中的第二诫,「进退维谷」的确是部入门的佳作,因为它具备了一切艺术电影的要素,包括故事、逻辑、意义、气氛、镜头、隐喻、象征等等。

    Dorota 的丈夫Andrzej病入膏肓,Dorota却怀上了朋友的孩子。Dorota之前一直无法怀上孩子,这也是年龄渐大的她的最后一次机会。她抉择要不要留下孩子,于是找到丈夫Andrzej的主治医生,想知道丈夫会不会活下来,如果可以,那么她就堕胎。医生在知道Andrzej病情好转的情况下说了慌,使得Dorota留下了孩子。

    「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是第二诫的内容。初看之下,电影中的内容正好违反了这条诫命:Dorota找到医生,说在1小时之后将堕胎,医生劝其保留下孩子,因为她丈夫将要死去,Dorota说:「你发誓?」医生说:「我发誓。」这里,医生显然发了虚(假)誓,因为之前他就得知Dorota的丈夫Andrzej病情好转的迹象。虽然观众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不是病情的突变,但结尾显然证明了医生说了慌,违背了诫命。

    不论是不是基督徒,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我们当然会按十诫中的每一条去做,尽管我也不得不说,今天,如果十诫的内容可以像法律一样判断人是否有罪,那么结果会颇令人失望,除了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之外,法律与道德已经分歧得很远很远。不过,十诫所关心的话题,显然不是那种「是」或「非」的情况,大部分的故事设定都在40%到60%的灰色阶段,人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去处置。第二诫的故事就是这样,进退维谷的不只是表面上的Dorota,医生的两难境地更为激烈。

    是的,虽然医生说了实话,Andrzej也会活命,对于这个境地,假如医生仅仅考量了这第二诫的诫命,那么显然最后的结果会是不完美的。所以,医生在对芭芭拉述说自己故事的时候,其实已经告诉了观众,孩子对父母的重要性这一点医生深信不疑,他必然会让孩子存活下来,代价就是说一个慌话。

    基氏对影片节奏控制得极佳,其一就是在医生对芭芭拉说自己故事的时间上。这个故事只有两个部分,第一次医生所讲的时间是在影片开头,他描述了孩子换乳牙的场景。这个场景看上去没有太多意义,实际所陈述的是两个孩子所带给他和他妻子的乐趣,并为下面医生下决定埋了伏笔。第二次医生的故事已经讲到了最后,他上班的时候家被毁了,只留下大洞,我的推断(*)可能是二战时,医生的公寓被炸,家人尽失,包括两个孩子。紧接着,医生便找来了Dorota,并让她保留孩子。

    (*)由于片源的问题,字幕没有交代很明白,所以此处我用「推断」一词;不过也可能原剧本对白即是如此。暂时没有找到此片脚本,望有知晓的可以指正。

    对于堕胎这个问题,在天主教教义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天主教是不许堕胎的,它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五诫:勿杀人。本来,在一个天主教国家中堕胎是一个颇敏感的话题,但电影一上来就将冲突点之一定位在「是否堕胎」上,好像堕胎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基氏似乎是有意要传达出一种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有了这个话外之音很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诫命生搬硬套,认为医生只是在守「勿杀人」的诫命而忽视故事的逻辑性。医生并不是生硬地在权衡第二诫或第五诫的取舍——虽然对于波兰这样一个天主教国家,医生显然是一名教徒—— 最后的决定是他设身处地地考虑之后的结果。

    影片最后的两个场景证明了一个正面意义的结果。Dorota回到了交响乐团中,表明了她的心结解开了,生活正常了,而她恍神的目光是想寻找听众中有没有医生,因为医生说过想听到她的演奏。Andrzej来答谢医生,抱怨了一大通生病之前的不如意,然而却因为妻子怀上了孩子而对生活有了信心,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不正是医生么?Andrzej问医生,你知道有孩子的意义吗?正是道出了医生的心声。

    不少观众会疑问,一切真是完美吗,如果孩子亲生父亲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如果Andrzej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又会怎样?其实这些问题都被省略了,因为这不是电影的重点,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亲生父亲从此再也没有联系Dorota,而或者Andrzej也很乐意做一个养父……总之基耶斯洛夫斯基省略了Andrzej渐渐病愈的时间,假设了一切问题已经在这个时间内解决了,于是直接使用答谢场景来说明最后的结果。即使,一切真的有后续的纠葛,那也让陈翘英去续写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任务就此结束了。

    电影的结局让看过「第一诫」的观众出乎意料,因为它与「第一诫」的观点大相径庭。「第一诫」中,「科学」「输给了」「意外-命运」,看完「第一诫」,猜想这套电影大概是要表达一种对「十诫」神圣性的歌颂,违反诫命需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所以现在医生又违反了「第二诫」,按这个逻辑医生理应也不得好死,但结果虽然阴郁却算是喜剧收场,这也一下子就扭转了整套电影的方向:原来这部名为「Dekalog」的电影,赞颂的是人性而非神性,基氏想说明在人性的光辉之下,宗教的诫命其实不值一提,其后八个短片无不在此框架之下行进,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从技术上看,气氛的渲染是这部「第二诫」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老式公寓的光线很像CG作品中天光的运用,我看完整部十诫之后,最先记得的场景就是公寓清晨的特写,就像你一定会记得「双生花」中的水晶球折射的光线一样。光线的隐喻也十分明显,比如Dorota在家时不是晚上便是阴天,隐喻她的处境黯然。最后的场景,Andrzej感谢医生,一开始我们只能看到门口一个人物的剪影,等Andrzej走进房间,光线才照到他,这正是他所讲的经历,他从黑暗中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隐喻和象征在影片中也有力地推动着电影剧情的发展,给观众的揣摩也带来了许多乐趣。Dorota掰下植物的叶子,隐喻她孤独无助,在问题的处理上孑然一身,但最后她企图折断植物茎杆却没有成功,又隐喻她仍在努力试图寻找出口;摔破的茶杯,隐喻她此时心灵脆弱得和它一样不堪一击。 Andrzej病房中滴落的水滴,断断续续,象征他生命的微弱,而营造的这个气氛,观众似乎也可以清楚体会到他的痛苦;最后蜜蜂爬出水杯正是 Andrzej病情好转、生命得救的写照。

    我还想说一点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给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让与Andrzej同病房的看起来并没什么大碍的病患先走一步,不仅验证了医生之前的一句话,「有些人不可救药却活了下来,有些人好好地却死了」,对他来说,好好地却死了,正是战争的受害者,是其自身的感受,但同时也再一次表明导演「对命运的不可知论观点」,与以往大多数电影一样,这点可能是导演偷偷影射了一下年代的政治环境。

    ————————
    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非新教国家。我们都知道,天主教的「十诫」与(绝大部分)新教派的「十诫」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在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时,要站在天主教国家这样一个语境中,要了解一些天主教和誓反教派教义的区别之处。

    第二,「第二诫」中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医生对芭芭拉讲自己故事的两个镜头,如果忽略了这两个镜头,「第二诫」几乎是无逻辑的,如此一来那真陷入了神秘主义——尽管看像「两生花」这样的电影第一印象都会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结构松散、漫无目的,但事实上包括他早期纪录片在内的所有电影,甚至是「无休无止」,其实都是逻辑性极强的故事。

     6 ) 十诫之生命之歌。

    第一诫——生命无常
      看完这部基斯耶洛夫斯基的片子。让我想起柴可夫斯基的一部自传小说的名字:《悲怆交响曲》。而这部片子让我再次迷恋于东欧电影里命运的主题,冷峻而内含坚忍,是一种沉默的内在探讨和张力。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十诫》语出《圣经》,据《圣经·出埃及记》载,十诫是耶和华所授,并命摩西颁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有: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当将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一切所有。多少年来,摩西十诫被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奉为生活圭臬,成为四海通行的人生铁律。”
      在这部片子里,有一个沉默者,始终坐在河边,望着点明的火焰,好象在窥视着什么。而《红白蓝》也有个丢垃圾的老太太在每次生命的抉择前不断出现,作为一种坐标,不变的衡量着命运的变化,从鲜活到死亡。而这种衡量却如此残酷。小男孩的父亲在计算河水的结冰是否可以承受儿子的重量。这个用理性计算生活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河水在万万不可能中解冻,一个生命在此突然隔然而止。男孩曾问父亲死亡是怎么回事,也许正像男孩的电脑程序一样,一个1就可以代表打开,而一个0就可代表关闭。这种二进制的换算让生命如此唐突,没有任何过程,好象我初二时的那场灾难,突然间将我的童年土崩瓦解。影片中小男孩再次追问到上帝是谁时,他的姑姑紧紧的将他抱住,她说你感受到的便是,是爱。但最后正是上帝将爱从父亲手中永远剥夺。影片最后父亲独自一人来到教堂,将神砥推翻,将内暴的力量推到及至。
      父亲的电脑又一次神秘的开启,上面写到:I am ready...
      是的,我准备好了。早就。
      
      
    第二诫——进退维谷
      丈夫即将死去,妻子却怀了朋友的孩子。生命的轻重徘徊。进入了生命的第二种境地,进退维谷。
      医院是个冷漠的场所,将生还和死亡变的无足轻重,其实死亡并不神秘,也不悲痛,只是因为它太稀少,太突然,让人无法承受。而如果你时常坐在医院,面对死亡的进进出出,也会变的麻木,这种麻木并不是道德上的不仁,而是生理上的习惯。其实在最后一刻,病人并不在意是否生还,只是在乎解脱,无论是死亡还是别的什么。如果你没有什么别的理由,存在就并不具有什么意义。医生在这种环境下存在自己的道德,去指引他的作为,好象其中说的,他有他自己的上帝。是的,医生对于生命的道德是不同于常人的。无论是狭隘的或是高尚,这种个人的阴暗始终存在于每个人心里,这种窥视的欲望主宰着力量的驱使,当你把自己交付医院时,就等于把生命交付给了别人,而人的阴暗总是在这种主宰的时候出现,他人及是地狱,在一切机缘巧合中操控。我曾看过一部小说,这是一部网络小说,因为太过残杀血腥和阴暗无法可能出版。小说中一个人在每个房客的屋中加上针孔摄象机,每个人一举一动暴露在他的眼里,他用每种创造的巧合去指引他们的行动和行为,在房客看来,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而正是他将他们互相牵连,而他在这种强大的主宰欲驱使下不知不觉中去指引一个目的,死亡。道德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甚至对错。
      影片最后,丈夫神秘的的活过来了,而妻子在医生的欺骗下以为丈夫会死去,并没有打掉朋友的孩子,醒来的丈夫以为妻子肚里的孩子是自己的..影片在没有结尾中结束。
      其实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开始,一切都没有结束,只是开始。进退维谷。

     第三诫——黑夜漫游
      谎言是否是正确的,一个永远埋在心底的过去正是意味着一个成年人的开始,而对于感情的克制和坚忍却意味着人在逐步迈向成熟。基斯耶洛夫斯基继续着他道德焦虑。
      艾娃的丈夫在圣诞夜里不知所终,他找到他多年前的情人,一起去寻找....
      基斯耶洛夫斯基总是在缓慢中推进着故事进行,无声无息的感觉正好象北方漫漫的冬夜,我们总是在漫漫黑夜中试图寻找温暖,在理所当然中生活,直到渐渐习惯并习惯性的面对,当这一切都游刃有余时,自己却渐渐变的茫然,而过去的一切此时扑面而来。
      寻找在继续着,多年以前,他们偷情的时候被艾娃的丈夫发现,从此艾娃的丈夫再也没有和她做过爱。
      最后艾娃告诉雅努什,其实她的丈夫根本没有失踪,而是早已与她分居。几年来独自生活的她忍受着孤独的侵蚀,今年她跟自己打赌,如果能让雅努什陪她度过平安夜,她便继续活下去。说完她自口袋中丢出两颗毒药,用脚踩碎。
      人注定了孤独的命运,而我们选择了什么,我们想要什么,也许这就是主题。而过去只不过是过往一个梦,其实雅努什妻子知道一切,而重要的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因为那稍纵既逝。
      雅努什回到家,看到蜷缩在沙发上沉睡的妻子,那一刻温暖袭来。

    第四诫——父女迷情
    我们无法摆脱某种习惯,正如我们无法摆脱过去给予我们的束缚,那种来自儿时的缺陷与挣扎将伴随我们一生。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而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安卡母亲在她五个月的时候去世,而她自幼跟父亲迈克生活,直到有一天迈克外出,那一直每次迈克外出都会带出的那封她自15岁发现的母亲留给她的信封这次没有带出,她看到信封上写着:“若我出事,请把它交给我女儿安卡”。
    而这封信将积压于父女心底的秘密伴随着这封信的秘密一起缓缓流出,安卡说自己一直都在渴求迈克,只有和他在一起才能幸福。迈克承认看到安卡同男朋友在一起很难受...而安卡告诉迈克,她并非迈克的女儿。
    这种宿命早已存在于我们儿时的缺失,并左右于我们未来的生命,而安卡与之迈克相互依赖正是他们此后将无法断绝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其实对于我们而言对所谓爱情的标准其实正是这儿时的缺失或延续,坦白的讲谁都无法摆脱。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开门声惊醒,她从床上跳起,发现迈克已走。安卡从窗口大声呼喊迈克,说信的内容是她自己虚构的,她根本没有拆开母亲的遗书。回家后,他们把那封信烧了,只留下一角:“亲爱的女儿,我要告诉你,迈克……”。其余皆被烧了。
    一切似乎都未发生...宿命继续延续。
    没人知道结果将是什么,而基斯耶洛夫斯基从来没有试图给过他的影片任何结果,他所揭示的只是一种境遇,而恰恰是当代人永远无法摆脱的迷情。
     第五诫——杀人影片
        “法律不应该效仿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动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在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基斯耶洛夫斯基第一次在短片中运用了三条叙事线索,将律师,雅泽克,出租车司机三条线并列于影片之中。年轻律师进行着毕业前最后的答辩,雅泽克陷入失去妹妹玛丽亚的痛苦而寻求着杀人的时机,而出租车司机并不让人喜欢的游戏于低级的乐趣之中。终于三条线索相遇了,雅泽克艰难的杀死了出租车司机,但似乎雅泽克的焦灼并没有去除,而年轻的律师惨败于雅泽克的辩护。
        “对于律师来说,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而并不在于过程。”这是我在一部讲诉律师的电视剧里听到的,而律师并不能凭借良知得到应有的答案,因为律师向来都不可能是正义的化身,而只不过是结果的簇拥者。我们试图寻找正确的答案,然而暴制暴并不能得以改善或是救赎,而只是终止一段罪行,而进行另一段罪行的开始。
        律师最后一次探监,雅泽克平静的向律师拜托着自己的后世,并讲述着对死去的妹妹玛丽亚的怀念。终于,到了绞刑的时刻,而雅泽克最后对律师说道:“先生,我并不想走”。
        当今的社会我们以剥夺一段生命的代价去换取某种平衡,因一段生命的死去而惩罚另一段生命,这种代价并未改善我们的社会,而是加深了仇恨的种子。正像影片最后律师在荒野中不停的呐喊:我恨你们,我恨你们...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公正”?而是否只有“以一段自由的失去而证明‘公正’的存在”这一种途径?
      而法律本身就是一种二元的驳论。
     第六诫——爱情短片
      窥视使窥视者拥有向下的优越感,我们相信那种俯视一切的力量就是冥冥之中上帝的力量,我们试图把握这种力量,掌握那种牢不可破的洞察力,而当我们身陷其中时却发现只有面对无力和希望的破灭。
      多米克是在一家邮局工作,他暗恋着住在家对面公寓里大他很多的玛格达,他伪造汇款为了能见到玛格达,而当他窥视玛格达的生活时发现即使玛格达身边有过很多男人,但她依然不快乐。一次,他看到她趴在桌子上痛哭,他便做送牛奶的临时工接近他,并告知了他爱她,玛格达带他回家,把多米克的手放在自己的大腿根上,叫他摸进去,并说道“这就是爱。”玛格达意识到了自己对多米克的伤害,并想挽回的时候,但一切都晚了。
      当天晚上,多米克在浴室里用刀片割开了手腕上的动脉。多米克从医院出来后,当玛格达再去找他时,并露出笑容时,他只是冷漠地说道“我已经不再偷看你了。”
      基斯耶洛夫斯基在《基斯耶洛夫斯基谈基斯耶洛夫斯基》里曾这样说到:“爱对那男孩以及后来的那个女人都很难,因此我们总是透过受煎熬的那一方来看他们的爱。这种爱总是某种痛苦、某种不可能联系在一起。”
      我们生活在一面网状的冷漠之中,即便一刻的温暖都可让你毁灭,而你唯一可以做的却只有小心翼翼的冷漠,而这是你必经的道路,他人及是地狱,即使每个人都曾经温暖。而这就是代价。
    第七诫——真假母亲
        身份的缺失丧失了对自我肯定的力量,现代社会需要一个支持自己存在的坐标,一旦坐标丧失,我们就形同空中的灰尘无从落地。比如金钱比如地位,甚至对于爱。
    梅依卡上中学时爱上了老师波伊特尔,可在她怀孕后老师却抛弃了她。她的母亲为了她的前途,于是梅依卡的女儿成为了他的妹妹,几年过后,梅依卡大学毕业,而妹妹“玛嘉”已六岁。梅依卡试图取得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权利,但她发现她连作为女儿的身份也一点一点的缺失了,当梅依卡带着玛嘉来到波伊特尔的住处时,短暂的瞬间似乎显得不太真实,而在梅依卡无力取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孤独的离去时,玛嘉在最后的瞬间依然无法叫出那个本应属于梅依卡的称呼,而她的母亲似乎也意识到某种悲伤。
    梅依卡最终无奈的选择了一无所有的离去,而我们却依然挣扎于自我的肯定,并无法自拔,而对于宿命而言,这种肯定恰恰来自于他人,即使你显得多么的坚强。
    第八诫——心灵之罪
      罪不是你曾犯下的结果,而是一场命运的合谋。这里没有任何得宜者,因为每个人都是这场合谋的策划者和被侵害者,无一例外。
      索菲亚是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受人尊敬。而伊丽莎白曾翻译了很多索菲亚的作品,有一天伊丽莎白来到了索菲亚的课堂里,讲个一个故事:
      有个小女孩是犹太人,父母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一位好心的裁缝把她藏了起来。盖世太保即将开始大搜捕,必须给她搞到一张假的出生证明,裁缝找到了一对年轻的天主教徒夫妇。约定的时间到了,这对夫妇显出犹豫的神情,终于,妻子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丽莎白提供假证明。最后裁缝找人带孩子逃离了波兰。多年后那对夫妇中的丈夫已死,妻子成为了大学哲学系的教授。
      一个简单的故事。是的,伊丽莎白就是那个小女孩,索菲亚就是那个大学教授。
      伊丽莎白生活在难以磨灭的记忆中,而索菲亚始终在愧疚中生活,他们生活在不同的轨迹中,却始终在冥冥之中纠缠。终于他们走到了一起。但结果似乎不是这样的,多年后索菲亚告诉了伊丽莎白真相:其实当时夫妇二人早已经被跟踪,他们怕危及小女孩的生命,所以不肯帮忙。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果纠缠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包括那个裁缝。
      伊丽莎白后来找到了当年救她的那个裁缝,而裁缝不肯与她相认,裁缝透过窗户,望着他曾救过的小女孩和曾经让他和小女孩陷入无助的索菲亚...就像他只会做战前的流行服装一样,无论如何逃避,却始终无法摆脱过去。
      影片中曾把第二诫中的故事悄然带出,并让我们得知它们都曾发生在同一栋楼里,而那个出现了两次的集邮老人,正是还未出现的第十诫中亚瑟和杰西那位死去的父亲....
      那么你相信冥冥之中那只手么,至少我是相信。或许当你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也是同楼,谁知道呢。

     短评

    十年间每回看《十诫》,最喜欢的短片都会不断变幻——犹如第一诫中的蓝色墨汁,缓缓流淌成了一块隐秘而幽微的成长切片。然而从「十诫」「九诫」到「八诫」,这些年大家又经历了什么呢?或许,就在每个「十字」之间。大银幕@SIFF2016 @BJIFF2021 # 今日「八戒」联想补标

    6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短片,关于爱情与婚姻、科学与宗教、法律与伦理、正义与人性,每一集都牵涉到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局,引人深思,又各有微妙的联系,如片中冷眼旁观的神秘路人,故事基调也总是冷峻无比。个人最爱的五集是第一诫(蓝墨水瓶)、第四诫、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和第十诫(邮票与狗)。(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小男孩非常好看,表演也极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纯然的命运捉弄,将如此的美好毁灭、如此的偶然与不合理。那个在湖上烤火的军装男人到底象征着什么?

    15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基老很擅长把握细节,比如突然碎了的墨水瓶,总是歪了的画,车子里老合不上的盖子,这些都成了触动我的那一个点。配乐很美,节奏把握精准,故事虽然简单但包含着不可名状的深渊。关于那个“上帝的角色”:上帝不停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向我们投去一瞥。但他不改变任何。(最后部风格大变啊不是一个导演?

    16分钟前
    • 白绳
    • 推荐

    所谓经典,文青必看

    18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如果十诫真是上帝所制,它肯定不是为了规诫人类,而是为了让后者知道自己多么无力,注定无从避免犯这些罪过。

    23分钟前
    • icancu
    • 力荐

    #重看#9年后的回望观感更深;极其完整的概念系列电影,每集之间信息勾连丰富,本片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注释、指涉,构成完美的、自成一体的基耶式“宇宙”,有极为广阔的解读空间;无休止的焦灼现实,永无结局的道德困境,命运天使的神谕指示,生命中无法言说的神秘伤痕。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诚如齐泽克所言,随处可见入侵的实在界污点和无主体的视点镜头(比如第九诫,首先通过丈夫的视角看到了有灯光的窗户,然后给到妻子偷情的画面时,妻子侧身看向镜头,尽管丈夫此时正在门外楼梯上,却也的确如亲眼所见一般了),故事模型也非常复杂,并非简单勾勒的矛盾,而是涉及许多细节之处的感觉。但私以为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表达如此严肃的主题,能举重若轻是最上乘的(第十诫除了割肾以外算得上如此),有失轻盈灵动,且常有造作之嫌。

    28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面对这部巨作,还能说什么

    29分钟前
    • CARSON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2K修复版。第1集《生命无常》:五星;第2集《进退维谷》:四星;第3集《黑夜漫游》:三星;第4集《父女迷情》:五星;第5集《切勿杀人》:三星;第6集《爱情短片》:五星;第7集《切勿偷盗》:五星;第8集《心灵之罪》:五星;第9集《婚姻之锁》:两星;第10集《遗产风波》:五星

    3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的冬天,快四年以后重看,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影像上最喜欢圣诞节的故事,在叙事上最喜欢偷窥的故事,最强烈的叙事是杀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邮票的故事,结局最震撼的是女儿的故事。千千万万个故事都汇为一句:“就像”其它房子,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公寓,有些人,如此这般。(8th)

    34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SIFF# 今晚看了一二。惊讶于1988年拍摄的第一集就如此具有前瞻性(就算当时互联网还很初级且根本还没有物联网这个概念)。《十诫》里充满各种艰难的选择,无论是理性vs.信仰,还是第二集里的道德选择。(修复版画质极好,颜色也超正)

    38分钟前
    • btr
    • 力荐

    杀人短片,被杀的镜头与杀人的镜头一样冷酷隔离,基氏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疏离感,很难与主人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倒是会因为对行动的好奇而有意追问故事发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波兰,或者说基氏电影中的波兰,一样在经历蜕变,这些所谓的道德焦虑体现在人的方方面面,所以十诫是在某些层面上缓和焦虑。

    42分钟前
    • 炯之
    • 力荐

    如果我没理解错,那医生不就是说了个善意的谎言,希望留下胎儿,用得着弄得这么沉重么?好吧,宗教问题总是沉重的。

    4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第四诫 孝敬父母。第五诫 毋杀人。第六诫 毋行邪淫。第七诫 毋偷盗。第八诫 毋妄证。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47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十集看完,最喜欢十诫之二:勿妄称主名,然后是爱情短片和杀人短片。其余均是四星。还是那句话:这世界本来是如此的崩落,无一样不面目狰狞的活着。

    52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至少有8部,编剧是一流的

    53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力荐

    摩西十诫实例化的电影诠释..貌为宗教,实为伦理..违背十诫之罪所带来的人间苦难,感情和法律、义理上无解的难题,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演绎法倾述给了观众..故事都不长,但又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编剧刻意使用了通俗的、非地域化的情节设置,技术上又能调和冷峻的东欧风味,观影多年,仍值得再推荐

    5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追了六个月才在三个影院看完...)。把摩西十诫和东欧剧变前夕的波兰结合起来,基氏带着观众用上帝视角察看人间百态-这的确是件太痛苦的差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一刀切地判断善恶,好几个故事都是无解...

    5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陆陆续续看完了《十诫》,我想说,这哪里是一个导演在拍电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标签并不贴切)在拍摄他的疑问,内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种种,我们经常会被导演带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